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index.html年的一天,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的一个“跛脚瓦匠”正在街上看着报纸,只见他神情激动,目不转睛地看着报纸上杨勇、苏振华这两个名字。
没过多久,他一瘸一拐地回到家,拿出纸和笔,打算给杨勇写一封信。
这个跛脚瓦匠叫做孔宪权,是一名老红军,而报纸上的杨勇就是他的老战友。
之前因为一些原因,孔宪权不幸掉队,现在突然看到熟人的名字,便想着写一封信给杨勇,希望杨勇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。
这封信寄出去之后,没过多久便收到了回信,杨勇在信中十分惊喜地写道:“没想到你还活着。”那个时候因为杨勇马上就要出去学习,所以没有时间处理孔宪权的事情,于是便告诉孔宪权,让他直接给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写信,向他寻求帮助。
图
黄克诚
其实孔宪权是认识黄克诚的,早年他加入共产党,就是经过黄克诚的介绍,两人也算是老相识。当黄克诚得知孔宪权还活着的时候,非常高兴,帮助他恢复了党籍,同时还专门出具了书面文件。
不久后,经过遵义地委组织部长耿焕明的推荐以及组织的考察,孔宪权便成了第七区副区长。枫香镇的老百姓永远都记得那天,一台美式吉普车开到孔宪权的家门口,孔宪权就在别人的搀扶下,一瘸一拐地走进了车里,不久后,村民们都知道孔宪权成为了枫香区副区长。
看到这里,大家可能都会有一个疑问,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孔宪权会和红军大部队走散?以及孔宪权成为第七区副区长之后的事情。
年2月,孔宪权出生在湖南浏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。在孔宪权小的时候,经常会因为吃不上饭而饿肚子,那种滋味很难受,虽然一家人都很努力,但家里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。
那个时候,连年战乱,百姓时常会受到地主的压迫,生活很辛苦。孔宪权深知只有打倒那些欺压老百姓的人,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。于是,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,孔宪权知道了红军,知道他们是属于人民的军队,便想要加入其中。
年2月,孔宪权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到了红军的队伍中来,他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踏上了新的征程。
成为红军之后,孔宪权经历过大大小小很多次战斗。那个时候,国民党反动派时常会围剿红军,在一次次的围剿中,孔宪权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在那些战斗中,令孔宪权印象最深,最值得骄傲的便是年12月30日在江西永丰发生的龙岗之战。那场战斗之后,我军活捉了敌人的师长张辉瓒,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。
图
张辉瓒
后来,红军队伍渡过了湘江,来到了贵州地区,当时孔宪权负责的是侦察工作,他每次都要跑到红军队伍的前面,为战士们找到一条安全的道路。
进入贵州地区以后,孔宪权明显感觉到身上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,之前在湖南侦察地形的时候,他还能通过湖南口音以及一些湖南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进行伪装,但是来到贵州之后,这些都不能再使用。
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,孔宪权每次都是穿着便衣,能不说话尽量少说话,为了符合当地的工作习惯,孔宪权每次都是背着小背篓,因为他知道,一旦自己的身份暴露,就很可能会给大部队带来麻烦,所以会在细节上做到极致。
在艰苦的行军过程中,孔宪权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,历经种种困难,给大部队探明了一条安全的道路,受到了组织的高度赞扬。
年1月,遵义会议胜利召开,中央红军成功渡过了赤水,在扎西一带进行休整。那个时候,国民党反动派大部分的兵力都被吸引到川滇(diān)边境,所以黔北地区相对来说就变得比较空虚。
图
遵义会议
针对这种情况,组织决定摆脱川,滇之地国民党反动派的夹击,转而向黔北地区进军,二渡赤水,发起桐遵战役。当时,红三军团收到命令,要求在二月底拿下娄山关,以图得遵义。
娄山关又被叫做太平关,它处在遵义和桐梓交界的地方,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,素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说。
红三军团收到命令之后,马上进行了战斗部署,当时为了清楚娄山关之敌的情况,红三军团派出了12团的孔宪权,让他带领几名侦查员前往娄山关收集情报。
而孔宪权也不辜负组织对他的信任,他带领侦察队员前往娄山关抓“舌头”,为我军提供了十分有用的情报。
年2月26日,孔宪权再次收到命令,率领突击队的成员攻打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敌旅指挥所,也正是在那场战斗中,孔宪权的腿不幸中弹,才有了之后一系列的事情。
当时,突击队在前往黑神庙指挥所的路上,遭遇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,这些敌人是从遵义板桥过来,目的就是为了增援黑神庙敌旅指挥所。
由于事发突然,加上敌人人数众多,所以一时间突击队抵抗起来也有些吃力。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,突击队员赶紧找好掩体作战,有些队员翻进公路旁的战壕,还有一些队员则是躲在砍倒的树木底下。
当时,排长宋福朵在公路的右侧作战,孔宪权在公路的左侧指挥,中间一名端着机关枪的战士向敌人进行扫射,战斗进行十几分钟后,敌人的第一次冲锋终于被打了下来。
图
孔宪权
但是敌人并没有善罢甘休,他们仗着人数众多,武器精良,压根就不给孔宪权等人喘息的机会,马上重新整理好队伍,发起了第二次冲锋。
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,孔宪权等人的弹药已经变得严重不足。这个时候,敌人也抓住机会冲了上来,没有办法,突击队的战士们只好跳出战壕,和敌人展开白刃战。
看着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,孔宪权眼眶通红,抑制不住愤怒的心情,拿起手中的手枪向着敌人射去。
突然,他感觉到右腿传来了一阵剧烈的疼痛,身体也向着一边倾斜,没过多久,孔宪权就再也支撑不住,摔倒在地。不过尽管摔倒在地,但他还是没有放弃攻击。
无奈敌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,仅靠突击队的成员,很难把他们全部都消灭掉。眼看敌人越来越近,孔宪权等人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。就在这时,二营营长邓克明带着大部队赶了过来,把那些敌人全部都消灭了。
图
邓克明
战后,邓克明赶紧安排战士用担架把孔宪权抬到娄山关北面的卫生所,此时孔宪权的右胯骨已经被打碎,需要马上进行治疗。那个时候,小小的卫生所里面根本就没有麻药,孔宪权只好忍住疼痛进行手术。
豆大的汗水从孔宪权的脸上流下,他咬着牙,不发出一点声音,但是剧烈的疼痛,还是让他止不住地颤抖。
这场手术经过好几个小时终于完成了,此时孔宪权也已经精疲力尽地睡着了,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完成手术,孔宪权是有着多么大的毅力,真是一条好汉子。
后来,孔宪权的伤势也慢慢地恢复了,但在他的身体里,还是有一些被打碎的骨头需要马上取出来,于是他被转移到了遵义城内的天主教堂,这个教堂里面都是一些正在养伤的战士。
有一天,年仅十八岁的胡耀邦根据组织的命令来到了遵义城维持秩序,不料恰巧碰上了国民党飞机的轰炸,由于没来得及躲避,胡耀邦的右臀部不幸被一个弹片击中,被送进了遵义城内的天主教堂。
图
胡耀邦
在那里,他认识了正在接受治疗的孔宪权。令胡耀邦印象最深的是,孔宪权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,嘴里都会发出“杀”,“杀”,“杀”的声音,不用想也知道,肯定是梦见了战争。那个时候胡耀邦开玩笑地说道:“孔宪权每天晚上睡觉都说话,弄得我们那些伤员都睡不着。”
红军长征的那段时间,战士们经常会遭到敌人的攻击,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在转移,如果带着大量的伤员,转移的速度将会变得特别慢,于是针对这种情况,当时还出了一项规定。
部队里面有规定:“如果是团级以上干部受伤,会被抬着跟随队伍前进,营级以下,则是就地安置下来,假如团级以上干部受伤太过于严重,没有办法跟着部队行进,则会被留下来安置,同时留下块大洋,配备一名卫生员,一名通讯员。”
孔宪权受伤的时候只是营级干部,但是鉴于他作战勇猛,对党做出了很多贡献,所以组织决定给予他特殊待遇,那就是用担架抬着走两个星期再查看情况。
两个星期过后,孔宪权的伤势依旧很严重,还是下不了担架,没有办法,为了保证行军的速度,孔宪权只好寄住在贵州省毕节地区一户财主家里,这个财主叫做宋少前,家里开了一家药铺,经常帮助他人,是一位善良的人。
就这样,孔宪权看着红军大部队离去的身影,留在了宋少前家里养伤,在红军离开的时候,红五军团的领导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宋少前,这封信的大概意思是,希望宋少前能好好地负责孔宪权的安全,不要出现差错。
同时,组织还让孔宪权享受了团级以上干部的待遇,给他留下了块大洋,还留下了一名医生和一名叫做龙仕文的通讯员。
之后,财主宋少前便尽心尽力地照顾孔宪权,不是迫于红军临走前的交代,而是他从心底里喜欢红军,喜欢这些扛着红旗的人,当然,他也不会忘记红军对他的嘱托,他会精心地照顾孔宪权,将他保护起来。
就这样,孔宪权一直在宋少前这里躺了20个月,20个月后,孔宪权终于可以重新站起来。那个时候,因为国共合作,医生和通讯员也不知道去了哪里,只有孔宪权一个人在宋少前家。
一天,孔宪权找到了宋少前,对他说:“如今我的身体已经好了,感谢这段时间的照顾,我要离开这里去寻找红军的大部队了。”宋少前听到后,连忙拒绝,因为之前红军就交代过他,要好好地照顾孔宪权,红军三,四年后会回来寻找孔宪权,如果到时候孔宪权不在,就很难说清楚了。
听到宋少前的话后,孔宪权也无可奈何,只能继续留在宋少前家。在宋少前家的那段时间,孔宪权每天都在等着红军来接他,等待的日子是难熬的,但孔宪权坚持了下来。
几年后,已经到抗日战争时期,那个时候孔宪权还是没有等到红军,于是他便坚持要离开宋家,宋少前多次劝他,但孔宪权去意已决,没有办法,只好放任孔宪权离开。
孔宪权离开宋家之后,曾在多地寻找过红军,但是时间相隔太久,很多以前认识的战友已经没有了联系,所以便没有人可以给孔宪权证明身份,就这样,他来到了遵义枫香镇一带定居了下来。
生活还是要继续,总要解决吃饭的问题。为了谋生,孔宪权曾在当地做过一段时间的货郎,但是因为腿脚不方便,一瘸一拐,做了没多久就放弃了这份职业。
图
货郎
后来经过别人的介绍,加上自己会一些瓦匠手艺,便在当地做起了瓦匠。因为孔宪权在长征的时候受过伤,走起路来一瘸一拐,所以很多人都称呼他为跛脚瓦匠。
凭借着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,孔宪权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,加上孔宪权经常会帮助镇子里面的人,所以村民们都很喜欢他。
那个时候,要是谁家里需要打官司,写诉讼状或者写信,孔宪权都非常愿意帮忙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孔宪权以前是红军的事情泄露了出去,当地的村民就把孔宪权当作是活菩萨看待。
年,孔宪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,从报纸中看到了杨勇和苏振华的名字,这可是他的老战友,知道老战友还活着,孔宪权非常地高兴,连忙写了一封信过去。
不久后,孔宪权便收到了杨勇的回信,杨勇也很高兴,但他那个时候即将出去学习,所以并没有多少时间处理孔宪权的事情,于是便告诉孔宪权,让他去找黄克诚帮忙。
就这样,在黄克诚的帮助下,孔宪权终于恢复了党籍,还被任命为第七区的副区长。那么,之后在孔宪权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?他又做了哪些事情?
时间一转眼就来到了年,年是特殊的一年,因为那一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30周年。当时遵义地委通过开会讨论,最后决定成立一个“遵义会议纪念建设筹备委员会”。这个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参与遵义会议纪念馆建设的筹备工作,孔宪权在里面担任秘书的职位。
孔宪权不敢放松警惕,他发誓要认真地完成这项工作,不辜负组织对他的信任。所以在之后的这段时间里,他也是做足了工作,把心思都花在了这个上面。
当时孔宪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认遵义会议的会址。当年在召开遵义会议的时候,由于残酷的战争,所以遵义会议是秘密召开的,时隔多年,很少人记得准确的会址。
图
遵义会议
那个时候,孔宪权只是一个营级干部,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确切的会议地址,知道的信息也十分有限,所以孔宪权只能通过走访和调查,来确定具体的会址。
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后,终于得到了初步的结论:遵义会议可能是在遵义天主堂召开的。但是在年的1月份,孔宪权收到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来函,说遵义会议是在柏辉章的公馆内召开的。
根据这条线索,孔宪权找到了当年柏辉章的公馆,并拍下了照片,整理好所有资料后,上交给上级做进一步的鉴定。
年8月,孔宪权终于找到了确切的会址,当年遵义会议就是在柏辉章的房子里面举行的,事后,邓小平等参会人员还亲自来到现场进行最后的确认。
年2月,孔宪权成为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,他在之后的日子里,要负责对遵义会议会址进行修缮工作,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。
对于这个修缮工作,孔宪权没少花心思,首先是要确立一个大致的修缮方向,有些人认为,应该把它修成富丽堂皇的模样,还有一些人则认为,应该保存原样,这样才更有价值。
针对这些不同的意见,孔宪权一时间也拿不出主意,于是便向贵州省文化局汇报,最后决定不改变当时的建筑风格,做一些补漏等修缮工作,但是也不能完全一模一样地恢复,比如当时的国民党徽章,就不用再放上去。
整个修缮工作可以说十分艰巨,因为很难知道当时这栋房子里面的具体情况,只有找到一些和柏辉章家有着密切联系的邻居,才能大概知道当时的情况。
修缮工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,孔宪权又遇到了新的困难,那就是要确定会议房间的具体位置。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,孔宪权还专门找到了柏辉章的亲戚,据那个亲戚的回忆:当时楼上好像有一个房间开过会,有开会的痕迹,那个房间里面还挂着马克思的画像。
得知这个关键信息之后,孔宪权立刻前往了实地观察,但还是不能确定具体的位置。为此,孔宪权还专门前往了北京寻找杨尚昆的帮忙。
据杨尚昆回忆,当时开会的那个房间是在楼上,这一点倒是和柏辉章亲戚回忆的一样,不过接下来杨尚昆还说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,那就是当时开会的那个房间,有一个窗户是靠近天井的。
图
杨尚昆
综合种种线索,孔宪权终于确认了开会的房间。同时他还从杨尚昆的回忆中得到了大概的会议室布局。有18张不同的椅凳,还有一个藤椅,这个藤椅是给王稼祥同志准备的,因为他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受了伤。
后来,经过孔宪权的不懈努力,整个修缮工作终于完成。年10月1日,遵义会议会址正式对外开放。
其实在年到年期间,孔宪权和队员们一直都是上山下乡,不辞辛苦地寻找当年红军长征在贵州地区留下的文物和资料,这些都是十分有纪念意义的东西。
年6月,孔宪权根据这些年得到的这些资料,和纪念馆的业务人员一起,编写了一本叫做《红军长征在贵州》的书,这本书里面记载的是,当年红军长征在贵州地区发生的一件件事情,这不仅仅是一本书,还是一代人的回忆,是一段峥嵘岁月。
年,遵义会议的会址进行了一次全面大维修,在维修快要结束的时候,孔宪权的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,那就是他想让毛主席亲自给纪念馆题字。
为了实现这个愿望,孔宪权先后找了很多人帮忙,最后在年11月的时候,毛主席亲自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写了“遵义会议会址”六个大字。
图
遵义会议会址
这次题字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,是解放后的第一次。孔宪权很高兴,也很欣慰。
年11月7日,孔宪权去世了,那个时候,全国七大军区都发来了唁电,足以见得孔宪权老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。
在长征时期,孔宪权对组织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,他忠诚于我们的党,就算是和红军队伍走散,也没有忘记心中的信仰。
后来,他致力于遵义会议会址的工作,将那段历史完美地展现在后人的面前,不怕吃苦,不怕困难,兢兢业业,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。
我们从孔宪权的身上可以学到太多太多,学习他的忠诚,学习他的顽强拼搏,学习他的认真刻苦,这些,也是孔宪权留给我们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