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拳解密之一:太极拳的本质太极拳解密之二:松肩坠肘及其练法太极拳解密之三:虚领顶劲太极拳解密之四:意念太极拳解密之五:双重太极拳解密之六:劲道太极拳解密之七:松腰松胯太极拳解密之八:太极气功太极拳解密之九:传统杨氏太极拳太极拳解密之十:太极内功
太极拳解密之一:太极拳的本质
太极拳的发源地是咱们中国,练太极拳的人何止千万,可许多人练不出太极功夫,其实就是不知道太极拳的本质。练太极拳有迷茫区,许多人都知道松,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么。
当然,有其他一些原因造成太极拳爱好者练不出太极功夫。一是体操化,如简化太极拳,完全错误。二是力气化,如有些人在散打中加入太极拳的招式,就认为是太极拳了。三是书本的误导,一些书中尤其是现代人出的书中,对太极拳的解释极其错误。四是视频误导,受理解错误的诱导,做出来的动作也是错误的。
那么,什麽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?沉:就是太极拳的本质。松:是方法,沉:是目的。沉:是感觉,如,一抬手臂就要有沉感。沉:是太极拳的根本,其他的气、腰挡劲、圈、园、球等等,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。
失去了目标,就等于失去了练的方向,再加上太极操和力气化的忽悠,就会与应该走的方向越走越远。除了脑袋以外,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:简单说就是,手臂沉,并作用到肩,肩放松,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,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,造成背部的向后撑,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,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,没有手臂的沉,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。通过松腰,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,下沉。通过松垮,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,从而完成腰挡劲,下沉。通过松腿脚,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,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,下沉。小沉要服从大沉,小沉要辅助大沉:这一点不太好理解,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,通过松,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,就自身的重量来说,手臂就属于小沉,身体就是大沉。举例说,比如右转体抱球,右手臂是小沉,当身体右转体下沉时,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跨给翘起来,右手臂属于服从。而左手臂,会随着身体下沉也向下向右下沉,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。
重量的区别:假如你住楼房6层,要背着斤重的女友上楼,你就不会觉得太费力气。假如让你扛斤重的大米上楼,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下子就能扛上去,即使扛上去了,也累个半死。同样的重量,为什么作用到人体的效果就不同呢,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活体,一个是死体,那么,为什么死体的物体扛起来就会觉得死沉死沉的,关键一点就是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,造成给扛着的人的下压力特别大。结合太极拳,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,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,从有力的不沉,练出无力的沉,蓄力时,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,并作用到地面上,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,这种下蹬,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,通过一开聚开,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。其他地方沉还好理解,腿的沉就不太好理解了,下面我就说一下腿的沉:
有车的朋友都用千斤顶换过轮胎,假如先把车搬起来放到千斤顶上(是假如,假如千斤顶是人腿脚),这时千斤顶没有发力,只是承受汽车的重力(假如汽车是人的腿以上的部分),那么汽车的重量加上千斤顶的重量都作用到地面(千斤顶有自重),这个重力是两者的合力,这时慢慢的摇动千斤顶,使的千斤顶慢慢的升起来,那么,千斤顶即有往下的顶劲,又有往上的顶劲,物理学上有一个力往小的地方释放的特点,对于千斤顶来说,大地的力大,无法往大地走,就会往力小的地方走,也就是往上顶汽车,这就是太极拳力发于跟的原理。
假如地面是沙土地,千斤顶就会往地下陷,这时的千斤顶无法完全体现大地的反作用力,给汽车的顶力就小,那么就要换成大号的千斤顶,就象拳击,由于无法体现下蹬力所发出的力,就要不断的练身体的肌肉力,来弥补下蹬力的不足。总之,沉,才是太极拳的根本,动作只不过是形,再有,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,那么,动作本身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,假如拳击散打中,用的都是太极拳的招式,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,因为没有练出沉来,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,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。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?上(手臂)始终要有沉的撑劲,中,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,下,要有发于跟的蹬劲,不管动作怎样,这些都要具备,就属于太极拳。
结论:练出身体的沉来就是太极拳,没练出沉来就是太极操。
太极拳解密之二:松肩坠肘及其练法
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一是手臂练出沉来。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。(关于气,以后的文章再详细的说明)就手臂而言,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。一是肌肉二是筋。三是关节肌(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,有人说叫环形肌)。太极拳总要求松肩坠肘,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,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。有些人一想到用力,就会想到肌肉,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。由于筋和关节肌,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,被肌肉力隐藏起来,使人体会不到,那么通过松肩坠肘,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的给扩大化,最终显现出来。在练拳当中,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,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,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。通过松,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,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。我一直强调,练出松肩坠肘,手臂就会觉得沉重,其实,这就是突显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,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。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,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,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。什么是撑劲呢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,手臂会下拉肩部,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,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。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,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,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,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,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,加上含胸拔背,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。练出手臂的沉来,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,那么,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。下面说一下手臂的练法:用起式讲解。钓过鱼的朋友都知道,把鱼竿放出去以后,在抬鱼竿时,用手只抬手握的这一节鱼竿,就能体会出钓的鱼的大小。照此方法,做起式的双臂抬起动作,这时大脑只想着抬大臂,小臂和手都不用管,就如同抬鱼竿。动作与起式相同,全身放松,只是用大脑去想抬大臂即可,不可用力,大概用4-5秒时间抬起手臂。
注意,全身放松,大脑只想大臂,不要管身体,反复的练习。这是比较投机的方法,主要是能尽快体会出手臂的沉重感。
太极拳解密之三:虚领顶劲
说到虚领顶劲,先讲一个小故事吧。前几年的时候,到公园练拳,看到一个老头在练太极拳,可是一看总觉得别扭,仔细观察才发现,这个老头打拳时总是梗着脖子练拳,就像一个大蚂蚱的脖子一样,脖子往上梗梗的,后来通过了解才知道,这个老头年轻时在三门峡工地干活,跟一个大学生学的太极拳,而这个大学生是照着书本学的拳,这才明白,原来是把太极拳的虚领顶劲的要领给理解错了,造成的梗脖子。那莫什么是虚领顶劲呢?这里说一种现象,就好容易理解了。大家平时在火车站、工地等地方,看到一些人或者手提重物,或背着重物的时候,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,造成脖子上伸,而且物体越重,脖子上伸的越厉害,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,这就是虚领顶劲的一种表现。看了上面这种现象,就应该明白了,虚领顶劲,是在身体练出沉来以后,手臂的沉重感的下沉下拉(压)肩部并下压整个身体造成的,如同手臂提着重物造成下拉肩部和身体一样,所谓虚领顶劲,这个虚,就是好象的意思,是由手臂的沉重感下拉肩部,造成的一种脖子、脑袋往上伸的本能的现象,这个顶,也是感觉脑袋往上顶一样。没有手臂和身体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压(拉)的作用力,也就没有脑袋往上的顶。在练拳时,不要想着脑袋往上顶,只要求做到脑袋直、正即可,当练出沉来以后,由沉重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自然的就会出现。绝不能脑袋往上顶,更不能梗脖子。
前面说道的小故事,由此想到一个拳架,就是“书本架(照片架)”,练太极拳的都知道杨澄普的体用全书,书上有杨澄普的拳架照片,许多人都按照照片校正拳架,或按照照片练拳架,在现代当看到某个人练杨氏85太极拳,尤其是起势(抬起手臂的定式时能看到手掌心),左棚手(定式时面朝西南而不是正南,(假如面朝南练拳)),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照着书本上的照片(图画)学的拳,所以,这里给定义为‘书本架’。
太极拳解密之四:意念
许多朋友把意念看得很神秘,其实意念是很简单的东西。所谓意念,其实就是大脑的注意力灌注到肢体的想法,这里面包括大脑对肢体的指挥、指令、指示、指引、引导、注意力、